受访专家: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
解放军第309医院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
中国营养网盟高级营养讲师 徐 静
肉在不同人的餐桌上,带给人的感觉和联想是不一样的。有人看到肉就唾液分泌加速,恨不能立刻大快朵颐;有人则想到鼓起的肚腩、升高的血脂、致癌的恐惧,不敢动筷子;有的老年人,更是怕加重慢性病而戒肉食素。但专家建议,吃肉根本不必担惊受怕,6个时候最该吃肉。

不少人不敢吃肉
张燕今年42岁,出于减肥和预防慢性病的考虑,7年前开始吃素。前不久,她因消瘦、疲劳、盗汗就诊,检查后发现紧急的缺铁性贫血,且雌激素水平较低,这意味着她提前进入了更年期。大夫剖析觉得,可能和她长期吃素,缺少蛋白质、矿物质铁有关。
74岁的李大爷也是一名素食者。他本来非常爱吃肉,顿顿都不能离开,但前些年体检时发现脂肪肝和高血压后,便开始遵从大夫建议控制体重,后来干脆连肉都不敢吃了。近期的体检中,他的脂肪肝和高血压还是老样子,缺铁性贫血和肌肉流失的新问题却出现了。大夫讲解说,李大爷虽不吃肉,却爱吃油炸食品解馋,糕点就没断过。却不知,这类食物热量非常高、营养成分较低,还不如吃点肉呢。人到老年,蛋白质需要没降低,膳食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,肌肉流失速度便会加快。肌肉对老人尤为重要,没肌肉保护,老人容易跌倒,影响生活水平。
感觉吃肉有害健康的人还真不少。解放军第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不少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,在得知自己指标不正常后,第一时间就会对吃肉这件事产生顾虑,进而做出极端选择不再吃肉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,肉吃得太多了,超出人体所需,才会致使肥胖、血脂升高等问题。在膳食平衡的首要条件下,适当吃肉益处显而易见。

肉不是可有可无
中国营养网盟高级营养讲师徐静表示,肉对健康不是可有可无,不吃可能致使以下问题。
免疫力减少。虽说肉类和植物类食物均富含蛋白质,但肉中蛋白质更易让人体吸收借助。如蛋白质摄入不足,会致使免疫力减少、记忆力衰退等。
内分泌失调。脂肪是人体激素分泌的材料。长期不吃肉,饭菜油水太少,可能致使脂肪摄入不足,进而影响激素分泌,导致女人的月经不调、不孕等问题,还会加速人的衰老。
缺铁性贫血。肉中所含的铁是血红素铁,易让人体吸收借助,是人体铁的要紧来源。蔬菜中的铁吸收量只有1%,而肉类中的铁可达到10%~25%。不吃肉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。
皮肤变粗糙。肉类食物还是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A、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要紧膳食来源。长期不吃肉,这类维生素也面临摄入不足的风险,可能致使皮肤干燥粗糙、患上骨质疏松、免疫力降低等问题。
结石。不吃肉的人,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而其一般含草酸,易与体内的钙结合,形成结石。

不吃和多吃都不对
徐静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面对肉类,不适合不吃,也不适合多吃。《中国膳食指南》建议,成年人天天应摄入40~75克畜禽肉、40~75克水商品和40~50克蛋类。肉的选择上,倡导吃瘦肉,肥肉可以吃,但要控制量,而以下6个时候是最该摄入肉类的。
缺铁性贫血期。缺铁性贫血虽和遗传等多种原因有关,但通常情况下是由饮食不合理致使的。缺铁性贫血病人应增加瘦牛肉、瘦猪肉、瘦羊肉的摄入。
成长发育期。儿童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,营养素的需要量高于成年人,膳食中不可以少了肉类,以保证蛋白质提供。为延缓肌肉衰减,老年人也要保证肉类的充足摄入,推荐吃瘦肉、海鱼。实在不喜欢吃肉的话,要喝奶、吃鸡蛋。
孕期。此时的女人营养情况不只关乎自己健康,还影响胎儿的发育。从孕中期开始,胎儿成长发育加速,营养需要增大,建议孕妇在这个阶段天天增加50克动物性食物,譬如鱼肉、禽肉、蛋类、瘦肉等。到了孕晚期,天天应增加125克。如孕妇肥胖,患高血压、糖尿病,则应在医师指导下饮食,不要盲目进补。
哺乳期。母亲营养好,乳汁才会好。动物性食物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、矿物质和维生素,建议此时天天增加80克的动物性食物。应该注意的是,假如母亲饮食过于油腻,乳汁脂肪含量就会升高,孩子很容易长胖。
减肥期。不少人觉得减肥时不可以吃肉,这是不对的。因为不吃肉,一些女生虽然暂时瘦下来,却会导致皮肤黯淡松驰,得不偿失。建议减肥者不必降低动物性食物,白天适当吃些瘦牛肉、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,晚上少吃。
健身期。肌肉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,长期运动会使肌肉处于分解状况,如不准时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材料,就练不出好身材。有的人在健身时很多吃肉和蛋白粉的做法也不可取,会给身体带来沉重代谢负担。(参考网站:人民网|生命时报)







